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简介 > 基地简报

敦煌学基地工作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37期)

2009年12月30日 01:30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敦煌学基地工作受到教育部的表扬与肯定

  2009
224日,教育部社科司《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9年第2期(总第24期)刊发了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成绩显著的工作通报。在简报的显著位置,表扬肯定了敦煌学基地十年来的工作,明确指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石窟与佛教艺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学术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自从1999年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入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以来,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确立国际敦煌学研究中心地位的发展目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硬件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绩。2007年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古文字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承担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及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产出了敦煌学研究文库敦煌学博士文库国际敦煌学丛书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丝绸之路石窟研究文库敦煌往事文丛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20072008年博士生论文连续两年入选、提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敦煌学基地积极聘请长江学者讲席教授、萃英学者特聘教授,不断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并与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共建了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为国际交流搭建学术平台。同时,敦煌学基地化大力气、大投入加强资料建设,使资料中心的藏书量达到6万余册,成为国内外敦煌学专业资料最为齐全的资料中心。


                    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赴日本京都大学访学交流

  2009
123日至28日,应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田时雄教授邀请,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赴日本参加多民族的敦煌学术会议。会上郑炳林教授做了题为敦煌:中外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学术报告。一起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荣新江教授的学术报告为聚落到乡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团社会变迁。并就这个问题回答了专家的提问。出席会议的有日本关西地区著名高校的专家,如大阪大学著名粟特文专家吉田丰教授、日本佛教专家洛合俊典教授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田时雄主持会议。
  会后,郑炳林教授还参观了大阪市美术馆、京都市博物馆等,并应邀参加了26日西域出土文献研讨班的学术活动。


                   敦煌学基地伏俊琏教授《俗赋研究》在中华书局出版

  敦煌学基地伏俊琏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著成《俗赋研究》一书,2008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俗赋的著作,该书从敦煌俗赋的文体特征入手,观澜索源,对先秦到唐代的俗赋或近似于俗赋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发掘和勾勒,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
  全书有十九个题目,自成系统,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俗赋的内涵和特性。俗赋是先民进行娱乐的形式之一。具体说,俗赋以为其表现传播方式,因而以韵文造句,语言通俗;在文体特征上或设客主,或用对话,或用口诀形式,无严格之形式限制,容易接受或包含其它文体形式;内容上或叙事,或辩智,或纪行,或颂德,或招魂,或自嘲,或调侃,或劝化,或励俗,或启智传播知识,应用性文学占有相当比重;风格多诙谐嘲戏,而政治色彩浅淡。俗赋的上述特点,乃缘于它用韵诵的方式进行表演。二、赋的起源。俗赋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讲诵伎艺,是流行于秦汉时期朝野上下的一种文艺形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以通俗浅显为其特色,这与其他类型的赋体追求典雅华赡恰成鲜明对照。文人借用俗赋的形式把它逐渐贵族化的同时,民间俗赋继续发展着,并且影响着文人赋的创作,从而形成了赋的”“两条线索。三、俗赋的分类。本书把俗赋分为四类:1、故事俗赋。用韵散相间的句式叙述故事,散文主要用于推动情节发展,韵文则主要用于人物对话。这类俗赋主要由一人讲诵,其形式类似于后世的说书。2、客主论辩俗赋。客主论辩俗赋也用对话体,但对话不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为了展示对话者的才智、能力;或者集中某一个论题进行辩难,以求得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类俗赋主要由两人对诵,所以戏剧因素很浓。3、咏物类俗赋。不用对话,多用四言、七言这些歌诀体句式,由一个人讲诵,类似于后世的单口快书或弹词之类。4、近于俗赋的实用文及其他。包括各种民间仪式上的讲诵文,民间流行的启智劝俗、传播知识的应用文,文人为了娱乐、游戏而创作或改编的仪式文、应用文等。本书对唐代以前大致符合以上四类俗赋特征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勾稽(主要依据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挖掘出了数十篇俗赋或近似于俗赋的作品,并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俗赋的流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四、俗赋的传播方式。讲诵是俗赋的主要传播方式,本书对早期看图讲故事以及讲诵的具体方式进行了考证。五、敦煌俗赋考释。对敦煌俗赋的写卷情况、作者及写作时间、内容特点及文学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俗赋研究》代表了国内古代俗赋研究的最新成就。虽出版几个月,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著名学者,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程毅中教授以共享新知的快乐为题在《书品》杂志撰文予以充分肯定。《中国图书评论》等杂志即将有评论发表。


                    “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新近出版四种

  自从2005年出版齐陈骏教授的《枳室史稿》以来,敦煌学基地设立的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陆续出版了樊保良《西北民族论集》(2006年)、刘光华《秦汉西北史地丛稿》(2007年)、谷苞《谷苞先生90华诞纪念文集》(2007年)等著作,最近又出版了汪受宽《西北史札》(2008年)、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2008年)、《敦煌历史地理导论》(2009年)、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2009年)等系列丛书,总数已达8部,共计400余万字。
  西北史地是敦煌学基地的重点研究方向,从事敦煌学研究首先必须研究中国西北历史地理,只有熟通西北史地才能在敦煌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敦煌学基地多年来在西北史地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老一代专家贡献突出,成果斐然,主要体现在中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中外文化交流、古代民族关系、区域史等方面。特别是敦煌学基地这一研究平台建立之后,进一步支撑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使西北史地文化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研究水平。西北史地文化研究与敦煌学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汪受宽教授《西北史札》是作者从事西北史地文化研究25年的学术成果,共收录历史篇论文26篇、文化篇论文27篇、资政篇论文13篇,共计66篇,55万字。是作者研究秦汉及唐元清西北史、文化史、民族史等领域的重要著作,还收录了他参政资政的各类文章,反映了汪教授在西北史地领域内从事学术耕耘的成果。
  李正宇研究员《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是《李正宇文集》之两种,十余年前曾在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是作者长期研究敦煌地理文献与历史地理的结晶之作。前者从敦煌文献中拣出唐五代时期的八种地方志,逐一进行释录与笺证,成为使用该类文献的经典文本,受到了敦煌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的极大关注,荣新江、吴浩军教授分别在《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2001年)、《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8期发表书评,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今后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后者则从理论宏观的角度,对敦煌历史地理进行总体上的探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刘满教授《河陇历史地理研究》是作者30年来从事以河西、陇右为中心的西北历史地理研究的力作,收录了论文45篇。他在整理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黄河津渡、水陆交通路线、古城遗址、汉代的史地、唐诗中的地名等作了精辟的考证,解决了重要的实际问题。与李正宇研究员相同,他们都是注释文献考释与野外踏查的结合研究上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