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简介 > 基地简报

敦煌学基地工作简报2009年第3期(总第39期)

2009年12月30日 01:38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敦煌学基地深切哀悼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季羡林先生仙逝

  2009
711日,国学大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辑刊》顾问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作为学会的集体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对季老的仙逝表示深切的哀悼。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领导学会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中,中国敦煌学研究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屈辱面貌,实现了季老提出的敦煌在中国,研究在世界观念转变。
  今年年初,郑炳林所长一行专程赴京拜访了季老,向季老汇报了敦煌学基地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并请季老对《当代敦煌学家自选集》的出版给予指导,季老认为这套丛书能够全面体现当代敦煌学界的研究成果,它的出版有利于敦煌学的发展,并欣然答应担任此套丛书的顾问。季老指出,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近年来做的工作很多,取得的成绩也很大,大大推动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发展。郑炳林所长对季老的支持与关心表示感谢,并希望季老一如既往的支持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的工作,同时也表示敦煌学基地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敦煌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不辜负季老的殷切期望。
  殷殷嘱咐犹在耳畔,不想先生遽归道山,敦煌学基地全体师生在深切悼念季老之余,表示将不辜负季老生前嘱托,更加努力勤奋,从自身做起,为中国敦煌学事业添砖加瓦。


                   《经济日报》报道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建设成就


  据《经济日报》2009710日第5版报道《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侨大学:突出优势学科 增强服务能力》,其中对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的建设成就进行了表扬与肯定。
  该报关于兰州大学的报道全文如下:兰州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立足区域发展建设,力求破解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校党委书记王寒松说,针对西部缺水这一现状,兰州大学在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中第一个开设草业科学专业,并成立了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在人文科学领域,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建立了敦煌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敦煌文献整理、敦煌石窟佛教艺术、隋唐五代西北区域史三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如今这个研究所已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同时,兰州大学大力开展技术开发,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目前,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入园及在孵企业数已达60家,其中在孵的科技型企业就达41家,正在孵化的科技项目11


                    中新社报道敦煌学基地培养博、硕士人才

  据中新社兰州200976日电,兰州大学今年再次授予8名学生敦煌学博士学位。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已培养敦煌学博士47名,敦煌学硕士接近200名;同时,4名敦煌学博士后已从兰州大学出站。敦煌学人才培养在这所位于西部的中国重点高校渐行渐优。
  记者殷春永6日走访了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第一印象就是其摆放整齐的大量图书资料,这里现有中外文图书6万多册。据介绍,基地和学校图书馆联合建成了敦煌学数据库,兰州大学敦煌学资料中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敦煌学数字化图书馆。
  郑炳林教授是资深的敦煌学者,现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他说,他们特别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对学生态度严谨,论文均送省外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此间学生论文优势明显,更有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打破了兰州大学文科与优秀博士论文无缘的格局。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博士点是与敦煌研究院共建的,双方将敦煌文献历史研究和石窟艺术研究优势结合,同时采取了双导师制度,双方导师交叉培养。这几年,学术研究比较突出的博士都由联合培养出来,郑炳林所长说,该所毕业博士有32位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其中有28位主持者是双导师培养的。
  自1998年开始,兰大敦煌学基地开始接收日本、美国等海外留学生;2006年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共建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基地多位师生赴国外,先后到美国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法国远东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学者交流,提高了内地敦煌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层次,开阔了国际视野。
  目前,在兰州大学培养的海外敦煌学者不乏璀璨之星。徐勇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艺术史本科,取得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硕士学位后又考入兰州大学攻读敦煌学博士,2008年取得学位,现任韩国同德女子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在他的促进下,韩国敦煌学会成立,韩国敦煌学研究从无到有开始发展起来。2001年,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接收台湾佛光大学杨明芬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五年学习,2005年毕业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目前任佛光大学图书馆馆长。
  经过30年的发展,兰州大学已在敦煌学界占有重要位置。今年,学校计划再次引进海外高水平敦煌学人才,致力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他们的目标是:将敦煌学做大做强,争取从目前的影响敦煌学发展转变为引领敦煌学发展


                    敦煌学基地举行第三届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2009
74日上午,敦煌学基地举行了第三届博士后出站报告会,报告人系20077月进站的李瑞哲,他的报告题目为《龟兹石窟与龟兹佛教研究》,合作导师郑炳林教授。专家委员会由五位委员组成,敦煌研究院施萍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主席,委员分别为:敦煌研究院马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研究员、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伏俊琏教授。委员会主席施萍婷邀请伏俊琏教授主持整个报告会。敦煌学基地的教师及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旁听了报告会。
  李瑞哲博士后的工作报告《龟兹石窟与龟兹佛教研究》,以他在龟兹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对龟兹的石窟以及佛教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设多个小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了解整个龟兹石窟艺术的系统论著。该报告运用了对比法、图像学法、功能学法、考古学法、历史文献学法以及宗教学方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指出龟兹保存600余个洞窟,占地15000平方多米。报告主要以克孜尔石窟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对石窟的形制、分期、布局特点、壁画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做了相应研究。通过论述龟兹地位位置对龟兹石窟艺术和龟兹佛教的影响,得出龟兹佛教的派别以及早、中、晚期的差别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分析讲述了龟兹佛教受外来影响和本土化的一些特征。论述了整个龟兹佛教的繁荣、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在整个中国佛教史和中亚佛教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
  经过近三个小时紧张的答辩和激烈的讨论后,李瑞哲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较高评价,认为该报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最终决议同意出站。
  另外,包文胜博士后借此机会做了进站报告,他的报告题为《黑城文书与元代亦集乃路研究》,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做了介绍,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对黑城出土文书元代部分的整理,运用汉文、蒙文、回鹘文等。其二,利用黑城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进行研究,进一步透视元代行政制度体系。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他的报告。


                    敦煌学基地美国留学生邝蓝岚学成回国

  2009
9月,敦煌学基地招收的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印第安纳大学邝蓝岚结束为期一年的学习,回国之后富布赖特发表了有关邝蓝岚在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学习的新闻短讯,内容如下:
Studying Magical Tales and Expressive Arts Along the Silk Road
by Lanlan Kuang, 2008-2009, China
 Chinas Northwest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gion where the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taken pla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Unsurprisingly, this land is full of magical tales from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at dwell on the rich, abundant soil including Chinas autonomous regions of Tibet,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Some were passed down orally through a few people, found only in historical texts or at occasional story-telling events. Others were enriched by the region's archeological findings that became world-renowned over the years: the 3,800-year-old female mummy (circa 1600 BCE) from Loulan, one of the oldest mummies in the world, or the bronze statue hidden in a brick tomb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st-Han Dynasty (A.D.25-220) named, literally, A Galloping Horse's Hoof Stepped on a Flying Swallow - now an iconic national treasure. This land is where the most ancient and advanced technological Chinese cultures assembled and presented: it is where the earliest iron-making technology from West Xia dynasty was founded; it is also where the recently piloted space shuttle launched from Chinas Jiuquan Space Center. Today, some of these tales are recreated and staged in different forms of expressive culture, such as dance dramas, for audience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In September 2008, I traveled on my Fulbright grant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with colleagues from Lanzhou University
s Dunhuang Institute and two professors from Beijing and Shannxi Province. The focus of my ethnomusic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the Dunhuang yuewu, a genre of music, dance, and dramatic performances historically derived from and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As a graduate researcher who would like to devote her career to studying and presenting the expressive arts from East Asia, I offered suggestions to local museum directors and to staff at relic conservation sites. At Minqin, a county where the Chinese diplomat named Su-wu, a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 herded flocks of goats and sheep, we looked at how the county official invests money and manpower in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nd is blanketing the farmable land in Minqin and now the county government is employing exper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 to t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land, which is full of magical tales for a folklorist to learn and rich cultures for an ethnomusicologist to study, is also in great need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The ancient Silk Road is not merely a long corridor in which uncountable historical stories took place and where historical relics have been discovered; when situa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Road is a long corridor in which countless stories are waiting to be told, history is waiting to be made and monuments to be built. It is a stage waiting for exciting new plots and daring characters.
http://newsletter.fulbrightonline.org/newsletter/index.php?id=155


                   敦煌学基地举办中国古代边疆研究讨论会

  2009
715日,由敦煌学基地和美国丝绸之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边疆研究首场讨论会,在基地会议室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主要有美国丝绸之路基金会边疆研究项目组的20多位成员,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耶鲁大学何咪咪(Mimi Yiengpruksawan)教授、北京大学罗新教授等来自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兰州地区的专家学者,如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德芳研究员,兰州大学刘光华、樊保良、陆庆夫、王冀青、伏俊琏、王晶波、冯培红教授,刘永明、屈直敏副教授,魏迎春、陈双印讲师,和敦煌学基地博、硕士研究生共40余人。
  上午,边疆研究项目组成员首先参观了敦煌学基地资料中心,其后讨论会正式开始,由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培红教授主持,冯教授和罗新教授分别介绍了与会学者。然后,冯培红教授介绍了敦煌学基地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情况,希望进一步加深与国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伏俊琏教授做了题为陇上长城与陇右文学的专题报告,他从甘肃现存秦、汉、明时代的长城入手,介绍了保存相对完整的陇右长城遗址,并由古老、苍茫、厚重而残缺不全的陇右长城引出陇右文学,陇山陇水、玉塞萧关、祁连昆仑、黄河长城、大漠戈壁等意象铸造了陇右文学悲壮高亢、倔强蓬勃的筋脉,而陇右文人孤傲耿直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文格则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出了奇异的光彩。
  中午,中外学者在敦煌学基地享用工作餐的同时,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下午,分别由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研究员做专题报告。丁教授的专题报告题为粟特人史君墓:一个萨宝的一生,他通过对2003年西安发现的北朝粟特人墓葬的研究,对墓葬主体部分石棺床提出了新的见解。丁教授认为,石床上精美的雕刻真实地反映了萨宝史君的一生,是其生命旅程的真实写照,从出生、长大、狩猎,到带领商队出行,甚至居所的变迁,再现了粟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祆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对其生活的影响。张德芳研究员的专题报告题为甘肃汉简的发现与收藏,他首先介绍了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武威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等汉简的发现与收藏情况,强调了甘肃汉简的发现数量占全国汉简发现数量的83%,是研究河西史、丝绸之路史乃至中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必将推动西部民族关系、政治法律、社会生活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每场报告之后,都有30分钟的时间供大家提问,诸位与会代表就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无论是博学的老专家,还是中青年学术骨干,抑或是年轻的博、硕士研究生,都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报告人以及诸位专家学者就所提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答疑,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在激烈的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标。
  美国丝绸之路基金会成立于1996年,一直以促进各国研究者之间的科研合作、互动交流为宗旨,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一座桥梁。此次讨论会是该基金会中国古代边疆研究项目组的首次讨论会,在随后的20天,他们将赴宁夏、内蒙、辽宁考察研讨。此次学术考察将首场讨论会选在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以后发展的鞭策,在学术世界化的今天,只有不断加强与海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只有不断的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使敦煌学研究所在学术发展的大潮中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敦煌学基地举办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
81日至3日,由敦煌学基地与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对丝绸之路、敦煌学、吐鲁番学、河西史地、西夏学等领域进行了交流讨论。
  8
1日,会议在甘肃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先生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莅临嘉宾和会议议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专员杜晓帆、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春雨、日本秋田县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根岸均、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惠福分别致辞。在致辞中,他们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对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为弘扬丝绸之路文化所做的工作表示欣慰与感谢。
  开幕式之后,紧接着进行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共举行了4场学术报告,共11位学者进行宣读发言。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与报告题目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侯世新研究员《丝绸之路的使者——西域胡人略论》、日本神户大学百桥明穗教授《敦煌的净土变与日本的净土园》、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兰州与丝绸之路东段的五条干道》。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与报告题目分别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肥田路美教授《玄奘三藏请来佛像的意义》、福建博物院院长杨琮研究员《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甘肃省简牍研究中心主任张德芳研究员《汉简与丝绸之路》。第三场学术报告由河北博物馆馆长谷同伟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与报告题目分别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齐陈骏教授《丝绸之路记略》、南京大学历史系水涛教授《新疆史前考古的新进展》、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何双全研究员《悬泉置对丝路考古的贡献》。第四场学术报告由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所长郑炳林教授与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研究员主持,报告人与报告题目分别是:南开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主任刘毅教授《明代肃王与肃藩陵墓》、甘肃省博物馆李永平副研究员《马家源战国墓葬和秦汉时期六盘山地区丝绸之路交通研究》。
  学术报告结束后,由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做了总评,他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论文质量高、思路新、涉及范围广,涉及到整个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从中原到河西再到西域乃至中亚,展现了当今丝绸之路学研究的发展壮大与日趋完善。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研究员就赴天水考察做了详尽的说明。
  8
2日中午过后,与会代表乘车赴天水考察麦积山石窟、张家川战国时代贵族墓、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次会议从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角度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对于丝绸之路、敦煌吐鲁番学、西夏学、河西史地等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敦煌学基地举办2009年百年敦煌学史专家论坛

  2009
83日上午,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台湾南华大学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社会科学处承办的2009年百年敦煌学史专家论坛在兰大本部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
  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甘晖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副会长郝春文教授、台湾南华大学郑阿财教授、甘肃敦煌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颜廷亮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主持。
  甘晖致辞说,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对于兰州大学来说,我们迎来百年华诞;对于中国的敦煌学来说,也是走过了一个世纪;对于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来说,也整整有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在兰州大学召开这样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专家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当即为大会赋诗一首:瀚海漠漠万重浪,祁连绵绵千里雪。百年弦歌吟新唱,喜看后辈继绝学
  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日本神户大学百桥明穗教授、早稻田大学肥田路美教授,韩国敦煌学会会长、韩国首尔同德女子大学徐勇教授,中国北京大学马世长、武汉大学陈国灿、北京理工大学赵和平、中央民族大学陈楠、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中国国家图书馆徐自强、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敦煌学家30余位。
  此次论坛的另一项重要议题是追思学界巨擘季羡林、任继愈先生。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代表参加了季、任二老的追思会。季羡林先生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先生以其博大的胸怀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为中国乃至世界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他带领下,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对整理、刊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居功至伟。追思会由柴剑虹主持,首先由他宣读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给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治丧办公室、中国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先生治丧办公室的唁函,以及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总干事长、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時雄教授发给追思会的电函,同时放映了季老生前指导学会工作的照片,使与会代表对季老在中国敦煌学事业中所做的工作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研究员因工作关系未能到会,特委托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主任张元林研究员宣读了《怀念季老》一文,通过自己和季老的交往,讲述了季老为学为人的点点滴滴,追思了季老的高尚情操。此外,郑阿财、徐自强等分别从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与季羡林先生的交往往事。代表们表示,通过追忆大师学术人生,瞻仰大师学术风范,化悲痛为力量,将敦煌学做强做大,开辟敦煌学发展的新境界。
  本次论坛是一场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敦煌学盛会,与会专家共同回顾与总结百年敦煌学,探讨敦煌学发展的前景与方向。展示了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了敦煌学的学术交流,将共同推进世界敦煌学事业的发展。


              敦煌学基地举办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传承与发展——百年敦煌学)

  2009
83日上午,由教育部学生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兰州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敦煌学基地承办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传承与发展——百年敦煌学)在兰州大学本部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开幕。兰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甘晖研究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潘保田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陈文江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台湾南华大学郑阿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赵和平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主持。
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120余篇,分别来自台湾地区的清华大学、嘉义大学、中正大学,大陆地区的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考古、艺术、信仰等敦煌学研究各个领域。经本次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严格评审,共筛选出入选论文60余篇。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任小波等5位博士研究生荣获一等奖,奖励人民币各1000元;台湾成功大学简佩琦等10名博士研究生荣获二等奖,奖励人民币各500元。另外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神户大学的敦煌学基地留学生山本孝子、田林启荣获特别奖。甘晖、潘保田等到会领导嘉宾为17位获奖同学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本次论坛为期三天,分敦煌文献与历史、文献与文学、考古艺术、学术史四场进行了专题讨论,共宣读29篇优秀论文。分别由陈楠(中央民族大学)与王国良(国立台北大学)、郑阿财与赵和平、马世长(北京大学)与百桥明穗、郝春文与肥田路美等教授主持点评。与会的博士研究生就学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鼓励博士研究生大胆创新,为广大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论坛的举行,拓宽了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与外校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基地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同时,也为国内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
本次论坛还邀请国内外知名敦煌学专家郑阿财、百桥明穗、肥田路美教授及敦煌学基地王晶波教授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8
5日,参加本次论坛的外校博士研究生前往敦煌进行学术考察。


      敦煌学基地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台湾台北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分别签署交换学术交流协议

  为了加强中日两国之间、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200983日下午,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与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肥田路美教授、台湾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研究所代所长杨果霖副教授分别签署交换了学术交流协议。签字仪式由敦煌学基地伏俊琏副所长主持。
  根据协议精神,基于互惠原则,就敦煌学及亚洲佛教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情报进行互换,包括各自发行的学术杂志、佛教美术、佛教文化等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及学术著作,并实现学术数据库的共享。同时,为推进双方相互交流和资料互换,每三年召开一次研究报告会。最后,双方在教师、研究人员及学生之间的互派上初步达成了协议。
  这是继与耶鲁大学共建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以来,敦煌学基地又一次重大的对外学术合作协议,同时也是敦煌学基地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和依托,标志着海外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迈上了又一个新的台阶,这为敦煌学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随兰州大学周绪红校长赴台湾、香港地区开展学术交流

  为进一步稳固、深化和拓展兰州大学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高校的合作交流关系,2009715日至22日,以周绪红校长为首的学术访问团对台湾元智大学、长庚大学、逢甲大学、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义守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交流访问。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随行出访。
  在台、港访问期间,兰州大学与上述诸大学就校际学术交流、学生交流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商洽。周绪红校长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就进一步加强交流,推动在科研、教学、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提出了建议。台湾、香港合作院校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和扩大与我校的合作与交流。周校长代表学校分别与台湾元智大学、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及学生交流协议。
  随行出访的,除了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外,还有校办、港澳台办、重点建设处、数学与统计学院、艺术学院及兰大一院的负责人。


        敦煌学基地人员赴四川大学参加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

  欣逢著名敦煌学家、语言文献学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七十华诞,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2009728日至30日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日、韩等国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副所长伏俊琏、冯培红教授、博士后杨同军副教授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郑炳林教授作了大会发言,题目为《敦煌出土文献与河西及蒲昌海周边地区地理环境演变》,伏俊琏、冯培红教授、杨同军副教授作了小组发言,题目分别为《敦煌文学与先秦文学的简单比较》、《唐宋之际归义军官吏的选任与迁转》、《乱风——兼谈山中的雾气义的来源》。
  为祝贺项楚先生七十华诞,敦煌学基地送上了礼品和花篮,恭祝项楚先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敦煌学基地人员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参加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国际学术会议

  2009
93日至5日,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所主办的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和澳门地区代表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