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简介 > 基地简报

敦煌学基地工作简报2006年第1期(总第25期)

2009年07月24日 00:00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美国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宁强教授被聘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学校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的有关规定,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宁强教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05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任期三年(2006年6月1日~2009年6月1日)。
  宁强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之后到敦煌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发表敦煌石窟艺术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中国敦煌学史》获国家图书奖。 1991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史系师从于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巫鸿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密西根大学,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敦煌学与佛教艺术的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和实力。其代表作《Art, Religion, and Politic: The Dunhuang Cave of the Zhai Family》(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横跨艺术、宗教、政治和历史研究诸多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敦煌保存最为完好、内容最为丰富的翟家窟(第220窟)作了全面综合的研究。不仅对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积极贡献,而且对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意义重大。该书已成为美国诸多大学艺术史、宗教学和历史学的指定教材。1992年出版的《敦煌佛教艺术》一书,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不同时期的石窟艺术作了综合介绍与分析,并对敦煌艺术的重要题材,典型风格和历史背景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书在台湾出版后,获台湾学术著作最高奖——嘉新优秀著作奖。同时,为了在国际学术界进一步弘扬敦煌艺术,宁强教授在美国丝绸之路基金会的支持下,已成功地组织了三届国际敦煌艺术与社会研究访问团,每届均有四十位以上的欧美学者和研究生到敦煌从事实地考察研究,并与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欧美各大学的敦煌及佛教艺术研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宁强教授还在美国哈佛大学主办“东亚与佛教艺术中的天国图像”国际学术会,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密西根大学主办“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会,并指导学生设计完成“丝绸之路佛教艺术遗址”学术网站。2004年以来,开始主持大型研究、教学和出版相结合的综合项目“图像中国妇女史”的研究。2001年以来,宁强教授为兰州大学及敦煌学研究所师生作有关敦煌佛教艺术学术讲座30余场,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
  宁强教授受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后,将与敦煌学研究所和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合作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高级访问学者;拟开设印度佛教艺术、日本佛教艺术、中国佛教艺术、敦煌艺术以及美术史方法论等专业课程;展开对敦煌石窟(含榆林窟)佛教艺术的深入研究。这对提升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促进研究基地的学科建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以及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正在筹备
 
  敦煌写卷中保存了大约一百种、三百件左右的有关禅宗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一些不见于传世文献的禅宗史书,尤其是有不少难得的禅宗北宗史料,这些文献无疑是研究佛教禅学历史的重要材料。中外学者对这些文献早已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如胡适最早曾利用敦煌文献资料研究禅宗历史,学术影响很大。随着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专门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将相关研究深化并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为了推进对敦煌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佛学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三家联合,拟于2006年7月1-4日在兰州联合举办“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后还将组织台湾地区学者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嘉峪关—敦煌莫高窟—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的学术活动。会议正在筹备阶段,在会议邀请函发出之后,已经得到海峡两岸众多学者应邀的答复。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与国学研究
 
 
  《光明日报》2006年3月21日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国学学术研究作了专门报道。2006年3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应《光明日报》之约,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长期以来从事的国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展望,从而展示了研究所作为国家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发展方向:
  敦煌学就是国学,敦煌学研究就是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学研究的范畴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即中国学术的文史哲研究。而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从事敦煌学研究就是对国学研究领域的补充和拓展。
兰州大学敦煌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重心主要是历史、地理和文化,1998年建成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之后,为了开展敦煌学的需要,我们提出了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即在文、史、哲和艺术、宗教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1999年建成教育部敦煌学重点研究基,2003年建成985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领域从敦煌文献和区域史地扩展到敦煌艺术等各个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围绕敦煌学的发展制定十年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主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即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敦煌文献与隋唐五代西北历史研究、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研究、敦煌学学术史研究。
  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其中有很多是失传的古代典籍,因此,敦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传统优势与强项。在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上承担了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工作项目1相,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要有“敦煌区域史地文献专题研究”、“俄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整理研究”、“敦煌写本占卜文献整理研究”和《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敦煌写本类书这里与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近年出版学术成果有《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敦煌碑铭赞辑释》、《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等8部,2006年即将出版的研究成果还有《敦煌写本励忠节抄研究》、《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敦煌写本宅经研究》、《敦煌经部文献研究论丛》等7部,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敦煌写本兵书与归义军军事研究》、《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研究》和《张景球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等。这些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部分研究新的研究方向代表目前的最高水平。并于2004年召开宗教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和丝绸之路古文字研讨会。
  隋唐五代西北区域史研究上兰大敦煌学研究所作出很突出的成绩,在这方面承担的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要有“唐五代宋初敦煌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研究”、“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研究”、“唐五代敦煌区域经济与历史地理研究”、 “敦煌佛教社会史研究”、“敦煌道教世俗化研究”,兰州大学211工程项目“海内外藏敦煌西域出土文物与中古社会研究”等,进行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出版的成果有《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1-3编、《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西北通史》第二卷等10余部,其中1部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我们将出版成果有《西北史地文化研究》1-6册、《印度文学与回鹘佛教研究》、《晚唐五代敦煌妇女研究》、《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等12部著作。
  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研究在兰大原先的基础上,通过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研究所正在大力建设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敦煌壁画中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儒家孝道思想内容等都融入敦煌壁画艺术中,用中华民族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内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的形式。这样以来,研究这些佛教艺术图像也就具有了的国学研究的性质。在这一领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主要有“敦煌白描画研究”、 “敦煌石窟专题研究”、“敦煌石窟个案研究”、“敦煌佛教图像学研究”、“敦煌石窟北朝美术史研究”、“散见甘肃佛教石刻造像调查与研究”、 “河西佛教史研究”,还有兰州大学211工程项目“丝绸之路石窟保护技术研究”,美国学术基金项目“中古敦煌寺庙文化”等。从2001年起至今,连续举办了6次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或海峡两岸会议,组织了四次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与历史文化学术考察,出版了《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第148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佛教艺术文化论文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10余部,使兰州大学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加强。2006年即将出版的有《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麦积山与河西陇东卷2部、《敦煌壁画与传统文化——以疑伪经为中心》、《敦煌画稿研究》、《敦煌西方净土忏法研究》、《敦煌壁画千佛研究》等著作8部;筹办2006年“敦煌佛教与禅学”学术研讨会。
  敦煌学学术史研究,为兰州大学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英国藏斯坦因敦煌考古档案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海外藏中国西北文物的外流途径及其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学项目“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研究”等,已经出版的有《中外敦煌学家评传》、《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等6部,其中《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并获2005年获甘肃省优秀图书奖。还有2部敦煌学学术史论著也将于近期出版。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多卷本《中国百年敦煌学史》,对百年来敦煌学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新世纪敦煌学发展进行展望。这些研究成果出版,将确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学术地位,形成自己学术优势与学科特色,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
  为国内外培养敦煌学研究人才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主要工作,研究所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目前,在站博士后有2人,在读的国内外博士研究生有34人,硕士研究生33人。已有16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包括台湾地区1人)。采取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质量,优势突出。有8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国家民委基金项目,2人获日本笹川良一东京财团和平基金项目;有2人获得兰州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奖, 3人获宝钢优秀研究生奖,1人获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驻校奖学金赴浸会大学学习一年,8人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们学习期间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等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这些优秀的博士生,正是敦煌学明天的希望,而他们就是那些即将冉冉升起在敦煌学星空上的明亮的学术新星。
  这些博士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4人晋升教授,7人晋升副教授。6人获得国家留学生基金委或单位派遣出国留学深造,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99级博士生杨富学所著《回鹘之佛教》于2002年获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获甘肃省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高启安博士论文《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获兰州大学评为优秀博士论文奖。
  为国外及港台地区培养敦煌学人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攻读博士学位,1人在读,1人毕业;二是进行短期研修,主要接收日本朝日新闻社派遣的敦煌学研修生,从1998年以来接受日本、美国短期敦煌学留学生21人。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有许多人已经活跃在学术研究的舞台上。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兰州大学的211工程二期、985工程、重点基地建设经费以及配套资金、申请科研经费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经费共计1400万元左右,使敦煌学研究所得以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选留和引进了一些青年教师,加强了学术队伍的建设。《敦煌学辑刊》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社科核心期刊(CSSCI)。研究所名誉所长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还有1人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获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奖,2人获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先后有1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及港台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在新时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平将得到很大提升。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上,非常注意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除了接受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留学生和召开学术会议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展开国际或者海峡两岸间的合作研究,我们已经聘任日本明治大学的速水大来研究所从事研究,美国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宁强教授来研究所任特聘教授。还邀请了国外和港台地区很多学者如宁强、罗彤华等教授来敦煌学研究所讲学访问。新的一年里,我们计划聘请2-3名专家来研究所作讲席教授。这样我们不仅掌握国内学术研究动态,而且了解国外及其港台地区的国学研究动态,促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国学研究更上一个层次。
  2006年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国学学术研究史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在全国敦煌学界的支持下,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作出更大的成绩。
  以上内容的主体部分见《光明日报》2006年3月21日国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