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简介 > 基地简报

敦煌学基地工作简报2004年第4期(总第20期)

2009年07月24日 00:00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敦煌学创新基地”正式获得兰州大学985工程二期
建设项目立项支持
 
2004年10月31日下午,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教授召集校内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在机关楼312室开会,讨论985工程二期平台建设工作。会上确定兰州大学入选平台建设的共有八家,其中理科平台六家,文科创新基地二家,敦煌学创新基地就是其中之一。11月份,经过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校长答辩会,正式通过了兰州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建设的内容。
“敦煌学创新基地”是主要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同时联合校内外其他单位、学者而建立的新的研究基地。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教育部、兰州大学与学术界的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国内外敦煌学研究的中心。这次入选985工程项目建设,是继1999年入选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的又一次大的跃进,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得到了国家与学校的巨大支持。据悉,兰州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共投入3亿多元,其中对敦煌学创新基地投入800万元进行建设,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人员费、业务费、设备费等三个方面,包括引进人员、聘请专家、购置图书资料与设备、出版著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兰州大学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期限为2004年至2007年,相信,通过三年多的建设,一定会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敦煌学研究文库”出版三种专著
 
“敦煌学研究文库”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出版的学术类著作,入选“研究文库”的著作必须经过编委会的评定与筛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自2004年起,“敦煌学研究文库”系列学术专著由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首批出版的“研究文库”著作有三种: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公维章《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
敦煌梦书、相书文献的整理研究,是郑炳林教授承担的高校古委会项目“敦煌写本占卜类文献整理研究”的先期研究成果。此前郑教授于1995年已经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敦煌本梦书》,《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是在过去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有关梦书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考释,在旧作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前进。他与王晶波合著的《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是对敦煌文献中的相书文献的整理研究,收罗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所有相书文献,进行全面的校录考释,是首次对敦煌相书文献的集中刊布与校录研究。
公维章《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第148窟研究》是其参与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敦煌石窟个案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著成的专著。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48窟是敦煌大族李大宾家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窟内佛教造像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制作,这对研究此窟体现的主题有重要意义。148窟窟主李大宾家族是唐代敦煌典型的世家大族,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极其显赫。李氏家族还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信仰传统的家族,其在莫高窟开凿有“家窟”331、332、148窟及“当家三窟”。本书主要探讨了148窟涅槃经变、观无量寿经变、药师净土变、弥勒上下生经变流行的信仰背景、图像解读及对莫高窟此后同类经变的影响,148窟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经变的图像解读及此后莫高窟同类图像的表现形式,148窟天请问经变、报恩经变的图像解读,文殊、普贤像的定名及其图像功能。本书最后探讨了148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对148窟的影响、148窟窟内各图像所体现的涅槃、净土主题及这种主题对莫高窟中唐洞窟的影响。本书还对148窟窟内各图像与148窟窟主李大宾及其弟灵悟法师的法华信仰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148窟窟内各图像均与法华信仰有密切关系,而148窟之所以没有绘法华经变,与此窟开凿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敦煌学基地王冀青教授“国际敦煌学丛刊”系列首先出版两种专著
 
“国际敦煌学丛刊”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基地王冀青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敦煌学史研究的结晶,是兰大敦煌学基地的特色研究内容。该丛刊将出版约30种专著,由甘肃教育出版社自2004年起陆续出版。首批出版的“丛刊”著作有两种:《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旅行日记手稿整理研究报告》、《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考古档案日本敦煌学史文献研究》,于该出版社在2004年11月正式出版。
《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旅行日记手稿整理研究报告》,共55万字。内容简介为: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一生中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过四次考古学考察。他的第一次中国考古(1900—1901年)、第二次中国考古(1906—1908年)和第三次中国考古(1913—1915年)导致大量中国西北文物外流,奠定了国际敦煌学的基础。关于这三次中国考古,斯坦因本人撰写有总计11卷的详尽报告书以及大量游记、论文等,因此早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熟知。但是关于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1930—1931年),由于他本人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报告书和游记,所以一直不为国际学术界所知。本书作者从1979年起研究斯坦因其人其事,从1985年起研究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从1989年起赴英国研究斯坦因考古档案,1995年在牛津大学首次发现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旅行日记的手稿原件。近10年来,作者对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潦草模糊的手稿加以整理、翻译、考释,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本书的规模。全书涉及到斯坦因1930年8月11日至1931年7月2日的日记,根据行程分为二十大部分,每大部分都由日记中译本和考释两节构成。本书填补了中亚考古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西方学者或作家的手稿以中文本的形式首次刊布于世,这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第一次。
《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考古档案日本敦煌学史文献研究》,共45万字。内容简介为: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是国际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日本敦煌学在国际敦煌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长期影响着国际敦煌学的发展趋势,以至于国外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之说。斯坦因对日本敦煌学的起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并长期与日本敦煌学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从1991年起在日本搜集日本敦煌学史的日文资料,从1989年起对英国藏斯坦因档案中涉及到日本敦煌学史的英文资料加以整理、翻译,经过全方位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本书。本书除了根据日文史料对日本敦煌学家调查整理斯坦因搜集品的活动加以系统叙述之外,重点刊布了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手稿中的大量日本敦煌学史英文资料,包括斯坦因和日本敦煌学家之间的往来通信,斯坦因在日本撰写的旅行日记和游记等等。本书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首次刊布的研究成果,既是斯坦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日本敦煌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国际学术界的许多空白。全书包括42个小节和3个附录。
王冀青教授一直从事国际敦煌学史、中亚科学考察史、考古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构成了兰大敦煌学基地的研究特色。
 
敦煌学基地彭金章研究员出版《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三卷
 
彭金章研究员在2000年出版《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之后,于2004年7月在文物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该书第二、三卷,约145万字。此项成果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基地重大项目“敦煌石窟个案研究”的科研成果,是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进行考古发掘的考古报告。
彭金章《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卷)》是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的第二本考古报告。全书共五章,另有前言、附表、结语、附录、英文提要和日文提要,以及插图、彩版与黑白图版等部分组成。在前言中,作者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概况和北区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正文主要是莫高窟北区第95—156窟的具体考古报告,在每个洞窟的考古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洞窟的位置、发掘情况、形制、出土遗物、时代及性质等内容,在每章后面有小结,对B95—B103、B104—B110、B111—B123、B124—B143、B144—B156窟分别作一总体性的结论。在附录中则收录了张铁山、史金波、嘎日迪、黄颢四位学者对北区石窟出土的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文献的释读论文共四篇。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三卷)》是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的第三本考古报告。全书共七章,另有前言、附表、结语、附录、英文提要和日文提要,以及插图、彩版与黑白图版等部分组成。在前言中,作者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概况和北区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正文主要是莫高窟北区第157—243窟的具体考古报告,在每个洞窟的考古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洞窟的位置、发掘情况、形制、出土遗物、时代及性质等内容,在每章后面有小结,对B157—B173、B174—B179、B180—B187、B188—B195、B196—B211、B212—B225、B226—243窟分别作一总体性的结论。在附录中则收录了张铁山、嘎日迪、史金波、黄颢、雅森·吾守尔、段晴、张保胜、潘其风等八位学者对北区石窟出土的回鹘文、蒙古文与八思巴文、西夏文、藏文、梵文文献的释读论文及《莫高窟北区瘗窟内人骨遗存的鉴定与研究》等论文共八篇。
 
敦煌学基地第八回日本朝日新闻社派遣留学生举行学术答辩会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第八回日本朝日新闻社派遣的三位留学生完成了在兰州大学的修习课程和敦煌石窟考察之后,于2004年11月26日上午在基地多功能厅举行了学术汇报答辩会。参加答辩的留学生为:林彩子、长谷部圭红、渡边。答辩专家组由兰州大学郑炳林、陆庆夫、杜斗城教授和冯培红副教授,敦煌研究院李正宇、谢生保、马德研究员和沙武田助研,兰州商学院高启安教授等组成。
林彩子,女,来自日本青山学院大学,修士课程,专攻东洋美术史。汇报的题目是《中唐以后的植物纹样研究——以五代北宋曹氏归义军时期为中心》。长谷部圭红,女,来自日本长冈造形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嘱任研究员,汇报的题目是《敦煌莫高窟之编年研究——以北朝中心柱窟为中心》。渡边吾,男,日本龙谷大学大学院,修士课程,专攻东洋史,汇报的题目是《敦煌莫高窟最初期窟与北凉石塔之比较研究》。
日本朝日新闻社自1997年第一回派遣敦煌学研修生以来,至2004年度已为第八回派遣,其中2003年因“非典”特殊情况,没有派遣留学生,但因为并没有中断这项活动,按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计划,仍将2003年度计作第七回,故2004年度所派遣的三位研修生为第八回派遣。朝日新闻社派遣的敦煌学研修生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培养。到目前为止培养留学生人数已达到二十人。
 
2004届第二批敦煌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
 
2004年11月30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04届第二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兰大一分部衡山堂敦煌所会议室举行。这次参加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共有3名:陈明、黄维忠、梁晓鹏。答辩委员会主席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逵夫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委员为:敦煌研究院施萍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庆夫教授、博士生导师。
答辩人陈明同学系200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樊锦诗研究员、郑炳林教授,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敦煌归义军出行图研究》,共22万字,主要对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中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张淮深、曹议金与瓜州刺史慕容归盈等夫妇的出行图的内容进行了考证释读,探讨了出行图的文化史意义、图像学源流等问题。
答辩人黄维忠同学系200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郑炳林教授、樊锦诗研究员,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8至10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发愿文为中心》,共24万字,主要对敦煌藏经洞出土的21件藏文发愿文文献进行了翻译、转写、考释与研究。
答辩人梁晓鹏同学系200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郑炳林教授、樊锦诗研究员,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敦煌壁画千佛研究》,共25万字,对以敦煌莫高窟为主的石窟壁画中的千佛图像进行了考证释读与深入研究。
经过紧张的提问和回答,最后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并建议授予以上三位同学博士学位。
 
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赴台湾参加麦积山石窟学术会议
应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的邀请,郑炳林教授于2004年12月17日至23日赴台参加了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佛光人文社会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在台湾高雄佛光山寺麻竹园联合举办的“2004麦积山石窟艺术学术研讨会——麦积山石窟与人间佛教”,与会正式代表20人,其中大陆与会代表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田青教授、王璐处长;中国佛教协会凌海成先生、人民摄影出版社卢援朝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陆海龙先生、天水市麦积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杜明富、天水麦积山陶艺公司方天平经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魏文斌、段一鸣、项一峰、唐冲先生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教授等,会期一天,共有14位学者发表了学术论文,分别是:田青《人间佛教与佛像雕塑》、项一峰《佛教法化人间——读麦积山等等佛教艺术》、杜明富《麦积山石窟西魏雕塑风格的演化及其美学意义》、八木春生(日本)《麦积山西魏石窟年代考察》、郑炳林《秦州居民与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开凿》、陆海龙《人间佛教的杰作——编辑〈佛国麦积山〉有感》、唐冲《麦积山127窟壁画艺术漫谈〈一〉——山水画研究》、卢援朝《麦积山石窟几种出版物述要与比较》、郭祐孟(台北)《试论麦积山石窟中的维摩诘造像》、梁银景(韩国)《麦积山摩崖佛的开凿年代与长安因素》、段一鸣《论麦积山石窟雕塑造型手法》、胡永炎(台北)《丝路奇葩——麦积山石窟的汉化美学形象蜕变》、魏文斌《甘肃北朝石刻所见佛教故事题材考》、凌海成《无声的教化——麦积山石窟的摄影表现》等,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魏文斌、段一鸣、项一峰、唐冲等四人由于其他原因未能成行与会,所以由其他人代为宣读论文。郑炳林教授主持第三场会议并为四位学者的学术发言作评讲人。闭幕式上郑炳林教授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前景作了专题发言。会后由主办方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组织参观了台南县孔庙、平安古城,嘉义县南化大学、阿里山风景区等,在台期间郑炳林教授分别为佛光山丛林学院作了《晚唐五代敦煌佛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中正大学文学院、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分别作了《敦煌学研究的新进展》、《敦煌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学术报告。22日下午参加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特展》的开展仪式并为特展剪彩。
通过这次赴台参加麦积山石窟艺术研讨会有这样几点体会:第一,麦积山石窟艺术将在台湾地区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2002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丝绸之路东段佛教遗迹学术考察活动及“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大批台湾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和考察活动。郑炳林教授于2000年、2001年等多次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中,针对麦积山石窟艺术作了多次演讲和学术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使台湾地区对麦积山石窟艺术增加了了解认识,并开始有很多进行研究,佛光山寺举办这次学术活动和特展的举办,就是以前活动的直接结果。近年来麦积山石窟的参观考察人员中,台湾游客数量明显增多。这次特展预计参观人数可达300万人次,将在高雄、台北两地展出,其影响将会很大。第二,这次学术会议将促进海峡两岸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加强。这次会议期间,郑炳林教授同台湾有关学者和机构又进行了合作研究意向性交流,准备将海峡两岸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学术讲座考察活动固定化,商定每年进行一次,合作进行,部分学者兼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并进行合作研究。第三,加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是实现祖国统一,增强台湾同胞祖国认同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只要与大陆地区学术界交流密切,都是台湾地区要求统一的流派。所以我们应当鼓励更多台湾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到大陆地区进行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增加对祖国认同感,为国家统一作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家有关机构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这一工作给予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