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简介 > 基地简报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工作简报2001年第2期

2009年07月11日 12:22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斯里兰卡著名的人类学家奥博耶塞拉克教授应邀来兰大做学术报告

    2001年4月25日上午10:00——11:30时,在兰州大学外事处的按排下,斯里兰卡著名的人类学家,普林斯大学荣誉教授奥博耶塞拉克及夫人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邀请在兰州大学一分部逸夫楼107室报告厅作了题为“奥尔科特上校和布拉瓦茨基夫人——十九世纪斯里兰卡的佛教与欧洲理性”(COLONEL OLCOTT AND MADAME BLAVASKERE:BUDDISH AND EURORATIONALITY IN 19# CENTRY SRI LANKA ,或者Any question about addaves(aborigional) in Sri Lanka)的学术报告。兰州大学约200名教师和学生听了这一次学术报告。

    斯里兰卡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据敦煌佛教文书的记载,中国古代与斯里兰卡在佛学文化上有着很深的交往,奥博耶塞拉克教授这次来兰州大学作学术报告,再续千古之缘,对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奥博耶塞拉克教授的的报告认为十九世纪欧洲理性通过殖民统治而在印度南亚次大陆迅速传播开来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这给该地的本教带了重大的冲击。报告主要是对奥尔科特上校和布拉瓦茨基夫人进行个案研究,报告指出奥尔科特上校这一个具有深厚理性背景的人在具有强烈本教精神的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影响下而转向了宗教的信仰,但两人后来因对宗教的理念产生分歧而走向分离,奥尔科特上校通过在斯里兰卡等地的宗教活动,给宗教注入了理性的思考,从而在十九世纪的理性化过程中产生了重影响,而布拉瓦茨基夫人则继续古老的本教传统,宣传着超自然和虚无的宗教旨意,从而在十九世纪的宗教革新过程中而不为人所重视。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比较分析,奥博耶塞拉克教授充分肯定了宗教理性化是宗教发展的合理化进程。

    宗教理性化是宗教发展过程中一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我们研究敦煌的佛教具有重要的启示。奥博耶塞拉克的报告,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奥博耶塞拉克的讲演极为深动,受到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新加坡国立大学古正美教授在敦煌学研究所做学术讲座

    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和杜斗城教授的邀请,著名佛教美术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古正美教授于2001年6月5日在兰州大学一分部会议室举办了一次题为“武则天的华严经:佛王传统和佛王形象”的专题讲座。参加的有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教师与全体博、硕士研究生及历史系的研究生,历史系系主任王希隆教授、副主任陆庆夫教授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玉祥研究员也聆听了本次讲座。

    古正美教授是治佛教史与美术史的专家,本次学术讲演主要探讨了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特别是华严经信仰在武周时期流行的情况及其原因等问题,做了深入独到的阐释与分析。古教授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的说法,也即佛王传统或转轮王传统。佛教治国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并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却是佛教的政治化、大乘经典的密宗化与佛教的印度化的重要体现。由于提出了“佛即是王,王即是佛”,所以这种佛教传统被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与处理政事。武则天代唐建周前后,即以《华严经》佛王传统治国,翻译了大量的《华严经》,造出了《大云经疏》。以后,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来华,为武则天带来了观音佛王传统,武氏遂停止施行华严经佛王传统,而改用密教观音佛王传统,译有《宝雨经》、《不空绢索咒心经》等佛经。古教授认为,武则天利用佛王传统进行政治变革与政治统治,自称是弥勒菩萨或观音菩萨的转世,其实就是利用了佛教中的佛王传统。可以说,武周之际的佛教发达和政治发展,实际上就是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的在武则天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研究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古教授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也是中古传统政治与佛教关系的重要内容。古教授的讲演,对于进一步关注佛教与中古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也为研究敦煌佛教展现了较为广阔的背景。 

    古正美教授还回答了敦煌学研究所部分研究生关于密教及其流传、佛教写经与造像,以及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的时间适用性等问题。

美国密西根大学宁强教授应邀来兰大讲学

    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邀请,敦煌学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宁强先生于2001年6月16日前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学,至2001年7月16日结束,共历时31天。宁强博士在兰州大学讲学期间,给敦煌学研究所的全体博、硕士研究生举行定期授课和个别专门辅导。宁强博士共讲授7个专题,参加听计的有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0人,兰州大学历史系部分青年教师以及西北民院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生。宁强博士以《敦煌佛教艺术研究:西方的研究方法与实践》为题作了如下几方面的专题讲授:
    一、理论与方法:学术批评。选讲的主题有:

  1、Mair, V.,“The Significance of Dunhung and Turfan Studies”.(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Weidner, M.,“Introduction: In the Latter Days of the law: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850—1850”(魔法:850年至1850年间中国佛教画像研究序)。
  3、Wu, H., “What is Bianxiang?—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nhung Art and Duhung Literature”(何为是变相?——敦煌艺术与敦煌文献之间的关系研究)。
  4、Rhie, M.,“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ddhism art of China and the Art of Ind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618-755 A.D.”(公元618年至755年间中国佛教艺术与印度及中亚艺术研究)。
  5、Teiser, S.,“Picturing Purgatory: Illustrated Version of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中阴图:图本十王经)。

    二、佛教艺术中的妇女问题研究。选讲的主题有:
  1、Paul, D.,“Women in Buddhism: Images of the Feminine in Mahayana Traditions”(佛教中的妇女:大乘佛传统中女性画像)。
  2、Ning, Q.,“Buddhist-Daoist conflict and Gender Transformation: Deciphering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Vimalakirti-nirdesha in Mediaeval Chinese Art. ”(佛道冲突与性别的转化:中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维摩诘故事画的诠释)。
  3、YU, C., “G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hvara”(观音:中国观音像的转变研究)。

    三、中国佛教艺术中的政治视角。选讲的主题的有:
  1、Powers, M., “Introduction: Method and Assumptions”(方法与假设序)。
  2、Weinstein, S., “imperial Paton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Buddhism”(帝王的支持与唐代佛教的形成)。
  3、Soper, A., “Imperial Cave-Chapel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Donors, Beneficiaries, Dates”(北朝帝王窟:供养人、受益人与断代的考订)。
  4、Ning, Q.,“Patrons of the Earliest Dunhung Caves: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早期敦煌石窟的供养人:一个历史个案调查研究)。

    四、故事画在敦煌艺术中的表现。选讲的主题有:
  1、Dehejia, V., “On models of Visual Narrative in Early Buddhist Art”(早期佛教艺术中故事画的模式研究)。
  2、Murry, J.,“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Narrative Illustration in China after 850”(公元850年佛教故事画在中国的演进)。
  3、Baker, J.,“The Relationship of Narrative Text and Pictorial Composition in Late Sixth-Century Painting at Tun-hung”(六世纪晚期敦煌故事画中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研究)。

    五、从画像的概念来看天国净土。 选讲的主题有:
  1、Wu, h.,and Ning, Q., “Paradise Images in Early Chinese Art”(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天国图像)。
  2、Davidson, L., “Buddhist Paradise Cult in Sixth Century China”(六世纪中国佛教净土信仰)。
  3、Chappell, D., “Chinese Buddhist Interpretions of the Pure Lands”(中国佛教关于净土的解释)。
  4、Wu, H., “Reborn in Paradise: A Case Study of Dunhung Sutra Painting and Its Religious, Ritual and Artistic Context”(净土往生:敦煌经变画及其宗教信仰与仪式、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个案研究)。

    六、敦煌艺术与本地历史的关系。选讲的主题有:
  1、Wu, H., “Rethinking Liu Shehe: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Saint and the Invention of a “Miraculous Image”(再论流河:佛教圣徒的塑造与“瑞像”的创造)。
  2、Whitfield, R., “Ruixiang: Famous Images at Dunhung”(瑞像研究)。
  3、Ning, Q.,“Diplomatic Icons: The Social/Political Meaning of the Khotanese Images in dunhung Cave 220”(外交图像:敦煌220窟中和阗人画像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4、Soper, A.,“Representation of Famous Images at Dunhung”(敦煌瑞像的表现)。
  5、Mair, V.,“The origins of an Iconographical Form of the Pilgrim Hsuan-tsang”(游方僧玄奘图像的形成源流考)。

    七、关于西方学术方法批判思想的报告。要求每个人运用新方法写出一份简短的批判报告,课堂提交并当堂讲述。

    宁强博士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国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以敦煌佛教艺术为重点,联系敦煌文献,详细深入地讲授了关于敦煌佛教艺术的研究方法以及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介绍了美国敦煌佛教艺术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宁强博士在课堂上以一、二个学生发表所讲主题的内容、材料、结论和研究方法,让大家展开广泛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进行引导讲授,对佛教艺术与文献、佛教艺术与历史、佛教艺术与政治、壁画与供养人及与受益人、壁画的断代等相关课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论述,使大家对佛教艺术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其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宁强博士的讲课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受益非浅。部分研究生运用其教授的方法,解决了自己当前研究课题中的难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以敦煌文献研究见长,而宁强博士以佛教艺术研究为主,在文献方面也极深的造诣。敦煌文献研究与敦煌佛教艺术研究的结合是当前敦煌学界探求的一项新的研究思路,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敦煌学研究当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宁强博士应邀来兰大敦煌学研究讲学,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拓展了研究空间。

    宁强博士在讲学期间还应兰州大学历史系陆庆夫教授的邀请,给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敦煌佛教艺术研究”的学术报告。宁强博士曾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学习工作过多年,一直致力于敦煌佛教艺术的研究,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在此次学术报告中,他利用新的研究方法,结合多媒体的新科技手段,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为学生作了一个极为深动的讲演报告,深受兰州大学学子的好评。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购置新设备和图书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为了提高科研的基础设施和召开“敦煌学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六月底购置了如下一些新设备:投影机一台,实物展示平台一台,复印机一台。此外还从文物出版社购置了一批新的图书。这些新设备的购置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招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也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