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成功举办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同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度年会”于2007年7月6日至8日在兰州大学举行。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保留有内容丰富的古代佛教文献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壁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在敦煌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为我国敦煌学的研究和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敦煌佛教,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必经之地,留下了很多图像资料――壁画和雕塑,以及很多文献资料――佛经和寺院的各种档案文献,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敦煌佛教的地域化特点以及世俗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是敦煌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敦煌佛教世俗化是指佛教在敦煌地区传播中所表现出来地域特征和民间化倾向,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吸收,佛教戒律清规执行并不严格,违戒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不仅仅有其地域民族文化原因,也有其他因素。我们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利用中外学者的力量从敦煌佛教艺术和敦煌佛教文献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美国耶鲁大学是国际一流大学,该校东亚研究会是一个以研究隋唐史历史文化与佛教艺术的学术机构,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于2006年7月联合成立了“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佛教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唯一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敦煌学及其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实力,是国家敦煌学研究、资料信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中心,2000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议题有: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敦煌佛教史研究、丝绸之路石窟艺术、敦煌佛教艺术。与会学者50余人,其中海外代表10人,国内代表4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出席会议的海外代表都是国际著名大学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权威专家,如伦敦大学韦陀教授、耶鲁大学何咪咪教授等等,是一次世界各国著名佛教艺术与文化专家荟萃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提交和宣读的论文都是本领域的优秀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关注和好评,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佛教世俗化研究的一次盛会,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促进了我校与耶鲁大学的合作。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海峡两岸拜谒伏羲•陇西李氏寻根•丝绸之路中段学术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7月18-25日,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斗城策划、主办了“海峡两岸拜谒伏羲•陇西李氏寻根•丝绸之路中段学术考察”活动。
7月18日与会人员开始报到,正式报到的台湾人士共41人,19日活动正式开始。他们分别来自屏东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南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东大学、台湾师大、法鼓佛教研修学院、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佛光大学以及其它有关的宗教团体。其中台湾佛教界“四大山头”中的佛光山、法鼓山分别派出宋光宇教授和杜正民副校长率队参加此次活动;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吴光辉先生、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秘书长李显光先生以及其他在台湾宗教界有影响的人士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19日9:00――10:30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开幕仪式,两岸代表致辞、演讲,并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武文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林健研究员、兰州大学“长江学者”宁强教授分别作了《伏羲与伏羲文化》、《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特点》、《丝绸之路中段唐代佛教艺术》三个专题学术报告。之后参观考察活动开始。当天下午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 20日考察麦积山,并在伏羲庙举行拜谒活动;21日考察甘谷大像山,之后乘车赴李氏祠堂参加李氏台胞寻根祭祖活动;22日赴武威考察武威文庙(博物馆)、雷台汉墓、海藏寺;23日考察张掖大佛寺、嘉峪关城楼;24日考察敦煌莫高窟;25日参观月牙泉、鸣沙山,中午在敦煌市举行闭幕式联欢会,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考察,不仅使台湾青年学生看到了大西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祖国的伟大。在古丝路重镇――敦煌,其绚丽多姿的佛教艺术也使青年们流连忘返、惊叹不已,在鸣沙山的活动更使他们欢欣鼓舞、兴奋无比。
为了便于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此次考察活动我们特意挑选了我校相关专业的十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对此次活动,无论台湾同胞,还是大陆学者都普遍反映很好。25日机场送别时,许多台湾青年学生热泪盈眶地与我方送行师生告别的场面,非常感人。佛光大学宋光宇教授说:“举行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利于两岸同仁的相互了解,无疑会推动两岸有关人士的情感和学术交流。”青年学者王启明说,他很希望兰州大学能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并表示愿在今后举办活动时出力。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理事长吴光辉教授说:“你们安排得很周到,处处方便,有在家的感觉!台湾也是你们的家,我衷心希望有机会在台湾那个家接待你们!”
对这次活动,各方媒体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中国宗教杂志社、《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及省市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都对其进行了专门采访和及时报道。普遍认为活动选题适当,策划成功,组织得力,影响重大,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西北开发、祖国统一都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这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杜斗城教授,熟悉台湾宗教界的情况,与台湾宗教界人士有着广泛的交流,故邀请的多为宗教界人士。活动确定的出发点是:台湾宗教界对台湾的政局影响很大,争取一个台湾宗教界人士,实际上就争取了一大批人。
本次活动,得到了兰州大学外事处、统战部、科研处以及甘肃省对台办的大力支持。各方面的努力工作和密切配合,是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的关键。
2007年敦煌学基地获得五项国家社科项目资助
在今年的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中,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五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历史学项目三个:杨富学“回鹘摩尼教研究”、敖特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蒙古文文献研究”、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信仰研究”,考古学项目两个: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魏文斌“天水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艺术研究”(西部项目)。
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来敦煌学基地讲学
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的邀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专家李华瑞博士来我校讲学。
2007年9月14日,敦煌学研究所会议室座无虚席,李华瑞先生作了题为《士人转型与唐宋变革》的讲座。
李先生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宋代士人的地位,李先生认为宋代士人为最受优待的身份集团,在经济上士人有种种特权、在刑罚上“刑不上大夫”,同时士人又成为民众敬仰的对象。最后,李先生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士人研究的情况。
9月19日下午6:00,李华瑞教授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教学楼A602面向全体榆中校区同学做了题为《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学术讲座。
李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宋朝的基本情况,并向大家讲授了日、法、英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提出的“宋代金时说”、“宋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等全面、客观的观点。接着,李教授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对外贸易对象的转变、政治中心的转移、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转变四个方面对宋代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作了详细分析。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宋朝虽然不是最强盛的时期,但却是中华文明最繁盛的时代的观点,并从人口、铁产量、纸币、城市等方面讲述了宋朝高度发展的经济,又从文学、绘画、哲学、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宋朝繁荣的文化景象进行了讲解。然后,他又从宋朝阶级内容的转变、知识分子地位的改变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李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讲座在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辽宁师范大学常金仓教授来敦煌学基地讲学
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的邀请,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常金仓博士来我校讲学。
2007年9月14日,常金仓先生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作了题为《文化科学征途上振振有辞的退却:后现代人类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的主题讲座。
常先生从回顾西方人类学家追求“历史的科学化”入手,对19世纪关于文化的科学追求的目标:即人文社会里基本原则方面与自然科学没有差别,因此要找到在全世界都普遍的规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常先生认为追求遍规律这一设想实际上忽视文化多样行的特点,没有注意到人文科学的地域性和空间约束的实际情况。之后,常金仓先生又从“文化传播论”、“新进化论”、“异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家力求建立关于文化科学学术史事。常金仓先生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把现代人类学和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介绍了“文化科学”概念的提出、历史演变,及今后发展走向等问题。
9月19日下午2:00,常先生在榆中校区教学楼B区206面向榆中校区全体同学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的学术讲座,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常教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对传统史学使命的看法,他认为针对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三类不同的人群,传统史学的使命可分为注重实用价值的政治使命、注重观念价值的哲学使命以及回归复原和再现历史真相的使命三种。接下来常教授就历史哲学家对历史学是否可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质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历史学是否可以作为自然科学不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最后,常教授提出了历史学转变为科学的两种必须途径:其一是将研究重点放在现象而非事件上,其二是将现象分解研究。
常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清晰的理论思路以及和善的教学态度博得大家阵阵掌声,讲座在郑炳林教授精辟的总结中圆满结束。
冯培红副教授完成在大阪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冯培红副教授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兰州大学派遣与资助,列入“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项目”,并被基金委同时纳入“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项目”,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到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导教师为敦煌吐鲁番学、唐代内陆亚洲史专家荒川正晴教授,同时受到回鹘史、内陆亚洲史、敦煌吐鲁番学专家森安孝夫教授的学术指导。
在大阪大学期间,冯培红主要从事留学项目“敦煌吐鲁番官文书制度研究”及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汉宋间敦煌大族研究”的学术研究工作,完成了《归义军节度观察使官印问题申论》、《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唐及吐蕃新泉军(守捉)考》、《敦煌大族与前凉政权》、《汉宋间敦煌家族史研究回顾》等5篇论文,共计187000字。
其中,《归义军节度观察使官印问题申论》、《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二文,分别在大阪大学、京都大学进行学术报告。前者初稿曾于2006年9月在南京师范大学“继承与发展:转型期的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到大阪大学修改了三个月,该文是对阪大森安孝夫教授《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官印及其编年》一文的商榷之作,也正因此才与森安教授联系去阪大留学。2007年5月12日,在森安孝夫、荒川正晴教授的安排下,冯培红在阪大“出土文??ゼミ”研讨班上就此文用日语作了报告,受到来听报告的阪大、京都大学、大阪教育大学、甲南大学的日本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2007年3月12日,应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田时雄教授邀请,在京大“唐代のために(3)特别讲演会”上就《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一文作了报告,此文收入高田?r雄主编《唐代宗教文化与制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年9月20出版。
在阪大期间,冯培红还参加阪大东洋史研究室的“?|洋史合同演??”、“西域?h文演??”、“出土文??ゼミ”等三门专业课,以及两门日语课。特别是前者,对于了解与学习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日本大学的教学方法,感受他们治学的认真态度与勤劳精神,以及敏锐的问题意识、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益处。
在日学习期间,冯培红还多次参加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地举行的学术会议,受邀参加阪大博士生的论文答辩,访问了京都大学、大谷大学、关西大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广岛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等的学者,与日本学者互赠论著,进行了一定的学术交流,以及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大谷大学图书馆、京都藤井有邻馆、书道博物馆等。在日期间,还为敦煌所购置了大量的日文图书。
2007年9月底,冯培红顺利地完成了在大阪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其指导教师荒川正晴教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T培?tさんは大?浃是诿慵窑恰⑷毡兢摔?っても?~えず大阪大学で自らの研究に?~?Mされていました。また大学や研究会で?_かれるゼミや会?hなどにも?e?O的に参加され、?嵝膜巳毡兢窝芯磕谌荬溲芯糠椒à胜嗓蛏恧烁钉堡瑜Δ扰?力されていました。その研究に??する真?搐首??荬稀⒍啶?の研究者が模??とすべきものです。中国の?s史学界を支える有能な若手として、将来、中国のみならず世界の学界で活?Sするようになることは疑いありません。”中文意为:“冯培红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在日本期间一直从事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另外还积极地参加大学与研究会的各种研讨班与会议等学术活动,热心努力地去掌握日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那种对学术研究的真挚态度,应该作为许多研究者的楷模。作为中国历史学界年轻有为的学者,毫无疑问,他将来不仅在中国、而且会活跃在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