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新闻 基地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新闻 > 基地新闻

四川大学 “长江学者”霍巍教授来所讲学

2013年05月31日 17:57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5月30日,应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炳林教授的邀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来所讲座,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西藏西部的佛教考古与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共分四个部分。报告首先介绍西藏西部地区,特别是象泉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和交通路线,并回顾了20世纪西藏佛教考古的历程。西方探险考古学史中,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 •杜齐贡献卓著。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齐考古队便开始在西藏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完成发表大量有关西藏考古的论著,比如1930年出版《印度-西藏》(中译本《梵天佛地》)等著作。我国西藏地区考古工作在七八十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9和1985年,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扎不让调查发掘工作开始,最终形成《古格故城》考古报告,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古格王国遗址最为全面的资料汇集。1992年以来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连续对东嘎、皮央遗址内主要的寺庙建筑等重要遗迹开展调查,成果丰硕,使该地遗址成为古格王国境内继古格故城扎不让之后考古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遗存。
    再次,报告介绍了西部佛教石窟类型,除了我们习见的礼佛窟、修行窟、生活窟,还有灵塔窟。报告以东噶洞窟为例,介绍洞窟形制、年代判定、洞窟内容和造像题材、造像壁画艺术风格。霍巍教授特地提出西藏石窟考古工作中“三位一体”的理念。报告还论及西藏西部佛教考古遗迹与周边佛教遗迹的关系。报告把该地佛教遗迹与克什米尔地区阿契寺、塔波寺壁画造像作了对比,并特别论及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波罗风格”问题。西藏西部地区是印度波罗艺术风格一个重要的传播地区。通过分析阿里扎达县境内的石窟,并与之同印度尼泊尔地区、卫藏地区和西夏黑水城等地的波罗风格艺术遗存,诠释11到13世纪波罗风格在西藏地区不同版本及其传播途径。此外报告还对西藏本土样式进行了阐释。
在长达数十年的野外考古工作中,在每一次进入重大考古勘察现场时,霍巍教授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欣喜有之,怅然亦有。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文物破坏盗窃活动,霍巍教授提出西藏西部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避免丝绸魔鬼的魔爪再次伸向该地。
    整个报告图文并茂,不仅集中展示了西藏西部地区佛教遗迹考古工作情况,而且涉及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而霍巍教授扎根西藏西部、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战拼搏的精神更是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