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新闻 基地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新闻 > 基地新闻

郑炳林、宁强教授参加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纪念会

2009年11月12日 12:03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的总称,迄今公布为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它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一出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与敦煌、云冈、龙门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北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之巅,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末年(892-1162),依岩而建,长达里许,行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南、北两段,共编290号,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具有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宋代造像人物个性明显,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其中,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构图严谨,教义体系完备。文字通俗,言简意骇。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过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南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南1公里的南山之巅,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共编15号。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宋代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门山石窟群位于大足县城东19公里处,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1151),共编16号。石门山石窟是大足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佛、道合一造像区,对研究佛、道二教的关系和佛教、道教石窟造型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石篆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0公里处,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1082-1096),共编10号。石篆山石窟是典型的儒、佛、道三教结合造像区,在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儒、佛、道三教的交融关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大足县人民政府和大足石窟艺术博物馆等联合举办了“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纪念会”,共有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在重庆市世纪金源宾馆举行。10月30日上午举行隆重的开幕式,下午分人文社科、石窟保护、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三个组进行学术交流,31日晚与会代表乘船游览重庆两江夜景,11月2日参会代表赴大足县考察了北山石窟和宝顶山石窟,3日上午会议顺利闭幕。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00余篇,有100多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和演讲。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郑炳林、宁强教授参加会议作了学术演讲并主持学术讨论。郑炳林论文题目为《黄陵双龙峪村千佛洞水月观音造像》,宁强的论文题目是《敦煌与于阗王国的艺术交流》。参加会议还有敦煌学研究所毕业博士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魏文斌研究员、博士后成都市考古研究院雷玉华研究员。

郑炳林教授发言

宁强教授发言

郑炳林教授主持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