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新闻 基地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新闻 > 基地新闻

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侧记

2011年07月25日 23:03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由兰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的“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从2011年7月9日开始,至7月16日圆满结束,历时8天。考察活动从西安起始,经兰州、武威、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考察距离一千八百余公里,跨经陕西、甘肃两省区。来自台湾大学、南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嘉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大学、暨南国际大学、台北体育学院、实践大学、文化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义守大學、慈济大学、中正大学、政治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89名师生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法制局、兰州大学外事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7名师生共计96人,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
 78、9日,台湾师生陆续飞抵西安,我校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魏迎春副教授及外事处李世勇老师率队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接。“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正式开始。
7月10日,考察活动按照预定日程展开。上午,考察团全体成员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展品和聆听讲解,台湾地区的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加感性而深入的了解。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临潼参观秦兵马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缔造者的陵墓,对其参观和认识,无疑极大地加深了台湾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历史的深入了解。晚上10时许,全体成员乘火车赴兰州,大多数台湾学生是第一次感受在大陆乘坐硬卧,此次乘车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11日,上午七点,考察团一行抵达兰州,我校敦煌学研究所师生前往兰州火车站接站,随后前往金鼎品尝兰州风味牛肉拉面。8点半,大家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按照规定星期一是博物馆休息闭馆,在俄军馆长的支持下,专门为夏令营师生开馆参观。通过参观展品和聆听讲解,台湾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甘肃的历史文化及风情风貌有了更加深入而详实的了解。
下午,“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开营暨授旗仪式在我校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我校副校长景涛、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孙志中副主任、甘肃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交流宣传处李振印处长、慈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佑星教授、义守大学语文传播学院薄乔萍院长、我校法学院院长刘志坚教授、我校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及来自台湾的89名师生出席了此次开营暨授旗仪式。开营仪式结束后,兰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志坚教授和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为在场师生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正确评估大陆法制建设状况》和《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文化专题报告会》,受到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
 
    

(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开营暨授旗仪式)
 
讲座结束后,“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大型联谊活动暨欢迎晚宴”在丹桂苑二楼隆重举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首先致欢迎词,他诚挚欢迎台湾师生的到来,并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联谊活动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硕士研究生的合唱“外婆的澎湖湾”中正式拉开帷幕。台湾师生则献上了民歌“阿里山的姑娘”,等等。两岸学子积极互动,气氛非常热烈,展现了两岸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血浓于水的感情。著名的裕固族萨尔组合演唱了民族歌曲,并向台湾师生敬献哈达,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联谊活动持续了近3个小时,于晚上8点半结束。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同学献唱《外婆的澎湖湾》,拉开联欢晚会序幕)



(台湾各大高校学生联合演绎《明天会更好》)
7月12日上午8点,考察团成员参观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我所向台湾师生赠送了有关图书。之后,乘车前往武威。下午三点左右,考察团抵达武威,参观了雷台汉墓、武威文庙和西夏博物馆。
当我们进入铜奔马的发掘地——雷台汉墓,只见广场前面高高耸立着“马踏飞燕”的巨型雕塑。这件古代杰出的工艺品又名铜奔马,1969年在此出土,墓主人是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奔马原件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矫健俊美,昂首嘶鸣,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逼真而传神。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巨型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后面是由战马、战车和勇士组成的汉代军队出阵图的雕塑群,按原物六倍的比例放大复制,气势非凡。这批文物出土时引起了轰动,现今“马踏飞燕”已成为威武市的象征,又是中国旅游文化的象征。我们随讲解员进到汉墓中参观,只见墓室规模不小,构造坚固,并晓得汉墓的发现带有偶然性。汉墓建成后,历经许多朝代不为人知。至明代,因觉得此处风水好,便建起了雷台道观。至当年,因响应“深挖洞”、实行备战的号召,从旁边挖进地下,才发现了这座汉墓和大批珍贵文物。
 


(马踏飞燕前合影)
 
参观雷台汉墓结束后,我们有来到拥有“陇右学宫之冠、全国三大孔庙之一”之称的“武威文庙”。文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以后历明、清至民国曾多次重修扩建,分东西两组建筑,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壮,保存之完好,放在内地也屈指可数。西面建筑以大成殿为主体,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东面建筑以文昌宫为主体,前有棂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大成殿是文庙正殿,建筑宏伟,周围有高台基回绕,呈现出庄严、肃穆、文雅之风韵。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这里不仅游客众多,每年当地高考之前,应试学生也纷纷前来敬拜孔子,在状元桥旁的树上结一条红布条,写上自己的名字,以求保佑金榜题名。
文庙对面,便是“西夏博物馆”,大厅中间陈列着著名的西夏碑。此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王朝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距今已有近千年,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碑早先存于凉州,人们因不识西夏文,不知名称、内容和价值。清代武威籍学者张澍喜爱金石之学,在贵州玉屏县任官期间因病回家,与友人同游大云寺,发掘出这通长期藏匿的西夏碑。碑高2.5米,宽90公分,厚30公分,正面用西夏文镌刻,背面用汉文镌刻,现用巨大的玻璃罩罩起来保护。碑文四周有饰纹。据讲解员介绍,碑文内容是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经过。西夏碑的发现对西夏文字研究有重大意义,西夏文曾长期不为人所识,此碑正背面西夏文与汉文相对照,为识读西夏文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故有人称之为“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珍本词典”。透过巨大的玻璃罩,碑文的笔画清晰可认,大厅周围陈列着许多西夏文物。
在武威看到的著名文物古迹,使我们深深赞叹河西文化积淀的深厚,如同打开一幅历史的长卷,展现出汉代杰出的工艺技术和汉代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展现出西夏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展现出明代儒学在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
         7月13日,考察团一行乘车离开武威继续向西进发至嘉峪关。在行驶途中,郑炳林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沿途所经过的武威、张掖沿线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尤其对引起学术界较大争议的永昌县罗马战俘营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马对于中国历代中原王朝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力量,河西在古代国家战马的供给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郑教授以张掖山丹军马场为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马在河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郑教授还介绍了粟特人在古代河西地区的生活情况。长达40分钟的介绍,赢得了车上师生的阵阵掌声。下午一点半左右,考察团抵达嘉峪关市,用过午餐后,乘车前往嘉峪关城楼。雄伟的城楼屹立在大家眼前。嘉峪关,自古扼东西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历代长城诸多雄关隘口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关要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建成,其建筑十分坚固,形势天成,攻防兼备,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城楼分东、中、西三重,环扣紧抱,巍峨雄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我们前后盘桓,抚摸关墙垛口,追思历史往事。


(嘉峪关合影)

7月14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阳关博物馆参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中,考察团参观阳关博物馆、办理通关牒文、出关考察古阳关遗址,真正领略了了古人出关的历史画面。晚上,全体成员至敦煌大剧院欣赏大型经典舞台剧目《敦煌神女》。该剧分为情缘、磨难、寻求、诀别四幕。以其表演、舞蹈、武术、杂技、魔术等多个艺术表演形式集于一台,气势磅礴,故事情节感人。1小时40分钟的演出,全场掌声、喝彩声不断。而最后的谢幕也很精彩,足有10分钟,观众的掌声一直陪伴着演员,久久不愿离去。
 


(阳关合影)

7月15日上午,我们抵达此次活动的终点——敦煌莫高窟。上午参观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考察团成员跟随者讲解员,进入一个又一个洞窟,观看壁画、聆听讲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成员还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对讲解员的讲解进行摘记,对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讲解员询问。
 

(敦煌莫高窟合影)

下午,在敦煌研究院会议中心,举办了“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总结。国台办法制局周宁局长、甘肃省台办赵少智主任、义守大学语文传播学院院长薄乔萍教授、慈济大学教育传播学院院长刘佑星教授、义守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系主任林皆兴教授、南华大学文学系郑阿财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及全体考察团成员出席了本次小结会议。
首先由来自台湾各大高校的师生们就本次夏令营活动的感受作自由发言,师生们纷纷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普遍认为此次夏令营是一次十分难忘的考察,尽管有部分成员已经不止一次走丝绸之路,但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而对于首次赴大陆者,则更是感触颇多,他们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感触河西走廊的风土人情、自然奇观。同时,考察团成员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大西北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在考察的整个过程中,海峡两岸的师生得以真正的交流、互动。这是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在发言中,各台湾师生对于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纷纷表示感谢,并希望此类活动“千万”要办下去。
 
 
(国台办法制局周宁局长和甘肃省台办赵少智主任分别作重要发言)
 
 

 


(“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总结会议现场)
 
自由发言结束后,甘肃省台办赵少智主任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期望此类活动一定要办下去,而且要一年比一年好。同时,他还希望台湾的学子们通过此次考察要增强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家园意识,鼓励台湾大学生要志向远大、开阔胸怀、奋发有为、不甘安逸、图强自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事。最后,赵少智主任还对台湾慈济大学在甘肃的慈善事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后,国台办法制局周宁局长也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和海峡两岸交流学会对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师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们选择兰大、选择丝路、选择敦煌表示祝贺。周局长指出海峡两岸大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是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国台办指定切实可行的对台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最后,周局长为此次活动赋诗一首,其诗云:“秦兵秦俑卫长安,策马逐燕大漠边。雅丹地貌乌鞘岭,月牙泉映鸣沙山。嘉峪关外眺丝路,莫高窟中梦飞天。千里黄河百年桥,牵手海峡两相伴。”他相信,通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同心,一路同行,共创两岸人民的美好未来。
会议最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作为活动承办方做总结发言,郑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对国台办、甘肃省台办及各地台办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通过此次活动,让台湾学子亲身感受和体验了大陆地域的广袤、文化的灿烂辉煌,也见证了大陆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并表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将继续将此类活动办下去。
        晚上七时许,考察团一行乘车前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一起领略“飞沙滩湮月牙泉” 和“旋风卷成鸣沙山,夕阳遥映月牙泉”这一独具风采的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观。
7月16日上午,台湾师生搭机返台,国台办、我校外事处及敦煌学研究所师生热烈欢送。下午,我校师生乘火车返回兰州。
至此,为期八天,横跨陕、甘两省,考察距离逾一千八百余公里的“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正式圆满结束。在这八天里,来自台湾各大高校的师生和来自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长途考察。考察团从西安出发,经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胜利到达了敦煌。在这一千八百余公里的考察路途里,考察团先后参观或考察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潼秦兵马俑、甘肃省博物馆、黄河母亲雕塑、黄河铁桥、武威雷台汉墓、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嘉峪关、阳关博物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等。在整个学术考察活动中,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感受丝绸之路特色风情,探寻中华文化历史精髓,深入了解西部的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感受西部独特的魅力,增进了两岸青年学子的情感和友谊,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