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标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LOGO

基地新闻 基地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新闻 > 基地新闻

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来敦煌学基地讲学

2009年10月16日 00:00 点击: 次 作者: 来源:

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的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来敦煌学基地讲学。2009年10月14日下午,罗世平教授在榆中校区做了题为《汉风与胡化:北齐绘画琐谈》的报告,报告会由郑炳林教授主持,敦煌学基地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近百人聆听了这场报告。

罗教授首先介绍北齐时期的墓葬壁画,如1979 年清理发现的娄睿墓,1987年发现的湾漳北齐大墓,2002年在太原东郊王家峰发现的北齐司空公、太尉徐显秀墓等。并对壁画墓的形制和壁画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北齐时期的绘画无论是从绘画视点、技法以及颜色的运用上都与传统绘画风格不同,绝非中原传统下的绘画风格,倒是十分接近于西域、波斯风格,尤其是桔黄的颜色作晕染的材料,且晕染部位的也与传统晕染模式不同,隋唐乃至其后,中国传统的面部晕染风格是就高点着色,而北齐时期的晕染风格则是就低点着色,罗教授并将之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敦煌莫高窟部分洞窟中的璧画进行对比。对于徐显秀墓罗教授做了特别介绍,对壁画中的人物发式、衣着、举杯姿势、演奏乐器进行分析,发现壁画中的乐器全是来自龟兹的乐器,壁画中的发式、衣着有着明显的波斯风格,并且与传统绘画模式不同的椭圆型脸庞,晕染和线条相结合的绘画方式已成为此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

北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存在时间比较短的王朝(550-577年),在其不到三十年的历程中,不但迅速脱离了中国传统下的绘画模式,而且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中原绘画模式的新技法,突变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北齐绘画模式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罗教授认为自北魏孝文帝以来以强力推行汉化政策,大大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速度,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至北齐,在政权之内出现了一股反对汉风的潮流,甚至演变成一股胡化的潮流,于是在朝廷强力的推动下,北齐从典章制度到文化礼仪乃至绘画风格迅速发生转变,一改中原传统,突变为西域风格、波斯风格。罗教授以流畅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将北齐绘画风格的突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述,使听者如沐春风,受益良多。最后,郑炳林教授对报告会作总结,认为通过对北齐时期壁画墓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此时期史书中记载却描述不清晰的诸多问题的理解,使我们对北齐政治方向的转变,汉化与胡化的争锋等问题有了新的清晰的认识,通过北齐等壁画墓来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必将对文化史、艺术史、宗教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世平教授,1955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央美术院校培养的第一届博士。他长期从事绘画(主要是壁画)的理论研究及创作,是中国壁画考古、鉴赏研究的权威专家,是中国壁画理论研究的权威,其个人因学术成就卓著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罗世平教授先后撰写和主持撰写的学术著作10多种,学术论文及当代艺术理论文章近百篇,一些论文曾多次被国内外同行转引,成果受到海内外美术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他与金维诺教授合著的《中国宗教美术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宗教美术发生、发展脉络的力作,被评为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